一个故事:从前有一群生物,他们中的科学家,通过观测星象和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每三百年就会发生重大的地质变动,有的板块下降,有的板块上升。并且进行了长期的预测和观察,大多数时候都与这个规律相符。于是“每三百年必有一个板块下降”成了族群间流通的物理定律。但其实他们只是生活在键盘上的微生物,所谓的板块变动只是人类正在敲击键盘,两秒钟连续敲击的十几下在他们的观测中持续了几千年。所有的规律都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总结,“力”并不实际存在,规律同样如是。

“有时候可以照我们所想的剪辑,有时候又不行,感觉是几率上的问题。”印度小哥如是说。在我看来,当印度小哥和长良尝试剪辑的时候,就和键盘上的微生物试图总结板块运动是一样的,你大可做出很多尝试,找很多规律,但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校长拿出了早就存在的录像带说:“你并不是创造世界的人,你只是打开可能性这个箱子的时候平凡观察者。”这话非常直白,箱子里的猫有生死两路,长良只是打开了箱子,选择了一条路,而非创造了生死。之前的种种也如是,看似长良创造了世界,但世界早已存在,长良只是观测到了世界、连结到了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把长良的能力定义为“开门”反而更合适,门后的世界早已存在,与长良无关,与你我无关。

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校长为何发动漂流?没有为什么,或者说与我们无关。

这些灾难为什么发生?没有为什么,Things just happened。

海德格尔说:“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现在必须先天地依据于我们称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我们必须要先划分出世界,然后对世界的领会才会从世界中来先行展开,进而构成存在。校长后半句是:“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你在才得以存在。”是上一句话的补充,但同时也是人道主义方向上的积极的存在主义思考。观测,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长良的能力,其实是“选择”的能力。

一句话总结: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什么是我?我并不是我已经“是”的这些过往,而是将来的可能性,暂时我“不是”的这些可能性的总和。所以人有自由在众多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但也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表面上学生们被下了复制品的定义,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抛弃了过往的所有束缚,成为了真正自由的存在,某小说里的佛家管这叫“脱了衣服去”。第六话以前,学生们需要“回去”,第六话以后,学生们需要“前进”。

这是量子力学里上帝掷下的骰子,也是黄色的林子中等待被选择的道路。

故事暂时不想再猜了,主角们被抛入漂流世界后,这次彻底剥下了所有的束缚,每个人要独立存在、去找寻自己的补完,可以是顿悟的,也可以是激烈对抗的。各个角色各方面留的扣子太多了,真正的无法预测的命运舞台,唯一确定的是最后大概长良会和希有一个告别。

另外一些个人比较喜欢的镜头:

  1. 大狗比长良他们晚三届,却提前漂流至此,并经历了五千年时间。给大狗的特写镜头有很多非常正的角度,就像三视图一样板正,给我一种雕塑与神性的感觉,就像埃及神话里的神灵。
  2. 希向着光芒抓去,却不知光芒正在身后,越向前离光芒越远。
  3. 方舟(神庙)与礼堂重叠,漂流世界与本来世界的学生重叠,都看不清面目。

标题的挽歌唱给所有向死而在的此在们。

这段感觉写的一般,但是水平有限短时间应该没法写得更好了,这几天也不再修改了。

想初步了解存在主义的可以看看下面这些,推荐度从高到低:

  1. 辩论赛《现实/理想主导世界》,反方熊浩的立论以及和徐卓阳的交锋,从5分50秒看到20分钟左右即可,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4411x7JT
  2.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对存在主义以及其主张做基本的解释
  3.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海德格尔导读,介绍了此在、世界、向死而生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