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则为花:
第四人称是啥意思?
第一人称是我,第二人称是你,第三人称是你我谈话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第四人称你是指啥
如果上帝视角是第四人称,那第三人称又是啥。。。
托尔卡丘克这个演讲我实在看不懂,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什么是第四人称,它和第一二三人称是什么关系,它是怎么推理得到的,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你的那段引用,压根没有出现“第四人称”这个词,与其说全弄清楚了,不如说是全弄不清楚。。。
我个人的感觉是,第四人称就是带有伦理色彩的第三人称,是亚撒西的第三人称,至于为什么这种带有明显伦理倾向的视角被托尔卡丘克认为更接近真实,我就傻傻弄不清楚了。。。
@第四人称:
第三人称是写你我以外的他者视角,不是开上帝视角,比如开了上帝视角就可以写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他者视角里显然是拿不到这些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我听过的分类方法。有把第一二人称以外全部称为第三人称的。也有细分为第三人称、限制性第三人称、上帝视角的。再往下说,其实人称和视角也是没法一一对应的,也有其他分类法用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来划分叙述视角,各个叙述学学者也有自己的划分方式。所以总之分类法上名词之争意义不大,我也不是文学专业的。
说回托卡尔丘克,下面谈谈我对她“第四人称”的叙述者的理解。
见下文
我的那段引用就是托卡尔丘克在描述第四人称的叙述者,至于第四人称这个词,出现在那段结束之后的第一句话。怎么“推理得到”的,这显然不是推理,而是她作为文学家的想象、描述和相信。这也是我在前面的观后感里没有写“第四人称”的定义包括上面直接指路全文的原因,当然我也可以粗暴地下一个看似“精准”的定义,然后论点标准结论去论证某个主张,但是这种,先切割定义再切割标准最后切割主张的“切割”的看问题的视角,不就和托卡尔丘克的温柔的主张背道而驰了么?
@秘则为花:
阐释得非常清楚!但总体读下来的感觉还是,“第四人称”只是一种带有独断论色彩(或者用你的话说,是“第一人称”或“自我视角”)的伦理姿态。因为对“第四人称”的论述徒有目标而无实现手段,所以最后由作者一手捏合出来的作品,究竟是具有超越性的文学实践,还是狭隘的自我中心,可能只能靠托尔卡丘克或者瑞典的一小撮文学共同体说了算。这也是我一直问这个概念如何拆解的原因:毕竟一个概念越是由一些具有更广泛共识的基础概念组成的、具备更详细的推理步骤,它就越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和掌握;而当它只能被总体性地被判断为“是”或“否”时,就更多是为权威者所厘定了。暧昧、含混、模糊、神秘、魅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权力的一层面纱,而非如它们自称的那样激进和革命,如果这之后埋藏着什么宝藏,那也不是凡人所能触及的财宝。不过,从你这里,我至少知道了,当一部作品被冠以“第四人称”之名时,是被戴上了一顶怎样的大帽子
@第四人称:
我个人感觉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语境的差异,如果是一个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概念,那自然需要严谨、可推导、可理解,但如果是文学家提出的一种想象,那或许可以不那么严格。毕竟理解和感受确实是两条路径,有人说诗被翻译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诗,诗意存在于未被拆解的整体性里,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像托卡尔丘克前面开出的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云云,其实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一定有更清楚完备的诠释,但我还是顺着她的视角去梳理了,因为这是她的一个完整的想象和表达。
并非奉托卡尔丘克的为圭臬,我们当然也可以从权力关系的建构角度说这是故弄玄虚、权威试图垄断话语权。但是我们回看一下演讲,原本的标题“温柔的叙述者”坦白讲不算什么大词,哪怕是“第四人称”这个词也只出现了一次,而且从她自己的文学实践来看,她自己确实就是这么追求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演讲里的托卡尔丘克还算是挺真诚的,用权力关系来解构有一点点过了。至于诺奖评审团有没有什么取向或者霸权是另一个问题,不过就不是我能聊的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