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是讲新角色的单元剧了,这次从骨折的视角出发把前面那么多话都巡礼了一遍,讲骨折讲朝风讲希讲瑞穗讲设定,有镜头有音乐有信息,各种意义上都很完满的一话。

快速过一下单元部分:朝风和骨折就是个恋爱剧情,看来之前尽头岛上朝风对希的表白是有意删除的,朝风就是揪喜欢女生辫子的大男孩,骨折的读心则是开上帝视角给希发了一个“真人”的奖牌。“创造死亡”就是校长纯扯淡,好像之前没死过人一样,理想乡和小玉咋没的?

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读心这个能力是很微妙的,先不说思考时用的语言和表达的语言不一样,独白能力介绍也有提到这点,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人刹那的万千思绪就是相互冲突、矛盾的,潜意识冰山,自己都无法形容。一开始看到骨折读心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真的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么?不会是某个平行世界的他们的想法吧。当然剧情里最后朝风用实际行动给骨折上了一课,也是和之前第三话的幕布世界呼应,心底的想法总之很难说出口的,哪怕是在心里说给自己,也很难。

希死亡前的镜头非常妙:朝风先捡起枪,把人杀了(不管是杀还是不救),这时候我们和朝风一样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镜头一转,校长向观众开枪,枪响,仿佛此刻才是真的杀人。事情发生当下的麻木和过了一小段时间之后的晴天霹雳(仿佛我们才是被杀的),这个镜头演绎的非常妙。

之前也提到了海德格尔的此在,此在之后的概念是有所领会地筹划、被抛、沉沦、畏(向死而生)。当骨折从上帝视角给希颁奖说她是唯一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之后,此时的希象征着此在的“本真状态”。而接手机则象征着“沉沦”,这里的沉沦不是贬义词,是指此在的日常生存模式,混迹于所烦忙的世界,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当希在悬崖边扔掉手机之后,这就是一种“畏”,面对存在的终极死亡开始还原回自己的本真状态。吃罐子里的饼干也挺有感觉的。

红色是死亡的颜色,这一话希的红鞋子的特写镜头又多了起来,还有系在骨折脚上的红色丝带。最后在悬崖上时其他人视野里希背后是白色的,而在希自己的视角里则是红色的,就和之前长良去找希时的红色天空一样,都是在象征死亡。离死亡越接近,希越能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虽然这个便当看得还是让我有点难受。

瑞穗的能力这个展开方向非常有趣,这话里第一次提是“和静止有关”,第二次提是地上有血已经死掉的鸡被复活了。大能力是复活相关,具体的机制和限制下一话瑞穗和长良的旅行肯定要继续深入,这里就不乱猜了。山彦看着长良说的“那个时候如果知道这件事,结果说不定会变得不一样”是指如果长良知道真实世界的希有希望复活,那便不会那么轻易地离开。

回看一下第六话,最后的场景是由三个镜头拼接而成:第一个镜头是在现实世界的礼堂,毕业典礼已经结束,长良来找希回去,希说我在这边已经死了,长良:哦?然后两人沉默不语;第二个镜头是长良拧开天台的门把手,这里明显是照应第一话的逃避;第三个镜头是真实的长良转身离去,可以看做最开始的长良。虽然后两个镜头主体不一样,但是情绪是统一的,依旧是长良之前的逃避,一个采用呼应第一话天台的方式,一个用了未曾漂流即初始状态的长良来表现。

当然,这种“逃避”其实并不是纯然的逃避(所以第二个镜头后接了进门的视角),因为逃避的对象并不是长良自己的生活,他逃避的是与他无关的另一个长良的生活。那么希死了,又如何?漂流的希和现实的希不是一个希。于是长良更多地是半漠然半逃避地离开了不属于他的现实世界。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他知道现实世界的希能复活,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可能又会发生改变吧,至少他不会那么毫无眷恋地抛下那个世界,这就是山彦说的“结果说不定会变得不一样”。

不过就像这话山彦提到的,和我上一话就说过的,哪怕继续加码瑞穗的能力也不能完全解释漂流世界的缘起机制,这话抛出的瑞穗和之前猫咪与长良一样。最多这几个能力拼起来可以解释他们班的漂流,再怎么拼拼图也不能“创造”无穷可能性林立的漂流世界的。世界本来就先于本质的存在。山彦在这里最后提了一句“都是与无意识中存在的现象有关”,或许也可以用阿赖耶识或者集体无意识来解释漂流世界,但是还是不如存在主义直观。讲这么多就是想说真不必强求一个硬科幻式的机制说明,瑞穗的能力展开更多是为了下一话走进瑞穗的内心做铺垫。

对战争的处理我觉得也挺好的,让我想起了刘慈欣还是谁有篇科幻小说说的是在绝对光滑的管道里不断下落。另外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希和小玉死亡后留下了能力遗留物,朝风攻略完战争世界之后也得到了能力遗留物。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说不定长良他们还能找找希的光点世界?

唯一的不满就是角色塑造还是少了:希已经死亡了,最多最后一话再露几个脸;长良已经成长完了;下一话讲完瑞穗就该伏笔收尾了,可惜了,虽然有很多很棒的意象和镜头,但是在角色深度层面感觉可以更深,如果拍24话就好了,可惜。